上一页|1|
/1页

主题:《地产怪圈》之三 ——建筑师不好意思干

发表于2004-11-25
<font size=1>   
有人把《谁毁掉了中国建筑?建筑师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七问》贴到论坛来了,从贴中用词激烈、条理紊乱的症状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建筑师的气愤程度。由于满怀类似情绪的人很多,有必要关心和安慰一下。
要了解中国建筑怎么了,先得了解中国的房地产。中国的房地产起步很晚,而中国的建筑师一直都有稳定的职业,所以先期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人主要是来自除建筑以外的其他各行各业,杂七杂八的,既不通房地产,更不懂建筑,起点就低。面对市场的压力,早期的房地产人对建筑师还存有奇怪的幻想,期望建筑师能为他们找到一种决胜市场的建筑形式来,这在逻辑上成立的概率就很低,结果自然令他们失望。由于根本分辨不出哪种建筑形式能决胜市场,只能凭着自己的见识无奈地选择,于是这些人就把房地产的重点移向不需要太多建筑见识的概念炮制上。这事谁都会干,当时情况下也只能这么干的,干久了就搞出了一个为中国房地产营销人士引以自豪的“概念地产时代”。这当然是从此形成的一圈所谓房地产业内人士理应独享的荣誉,有经济学家的观点可为之证明:“缺乏个人理性的决策的交互作用之演化有可能产生从全社会而言看似理性的后果”。有了这个后果建筑师必然就排除在业界之外了,背叛和蜕化的或许还有希望——有人正在争取。在业内人士看来建筑师懂建筑,是专业人士,所以就不懂市场,入不得业内,这个逻辑虽古怪却很有道理,建筑师肯定不懂建筑师不重要的那个房地产市场。这样“业内”就只能包容一群同类人了,同类之间说话和干什么事相互都容易明白,便于“交互作用”。直到有一天同类人之间再也说和干不出什么新鲜的了,开始争论起“概念时代”过不过时的问题时,“业内”才又把注意力转向建筑,但这回他们是把建筑提升为“产品”来加以重视的,“产品”的重点是“研发”——建筑师设计的地位就能被有效降低。业内人士的这番苦心也是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每人都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等着落实到建筑中去,如果的建筑师的设计作用发挥充分,业内人士积攒的才华就会荒废。这也使得那些被中国建筑师无意憋住了才华喷发的业内人士请来洋建筑师,洋建筑师的进入对丰富中国的城市面貌本是件好事,但对于“业内”则未必,就象某些药物,可以给健康人增加快乐,对体质虚弱的人不宜多用,前一阵就有业内人士痛述被“洋大师”“搞垮了”的情况,而没有被搞垮的业内人士的才华现在已经把中国的“产品”“研发”到了“新产品主义”的阶段。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谁毁掉了中国建筑?”冲着建筑师问显然搞错了对象,冲着“业内”就会发现中国建筑没有“毁掉”,只是变成了“产品”,用“产品”的眼光看,还是挺丰富的,五花八门的,都分别超过了中国房地产业内人士最高的见识水平,从超出的部分就可以看到中国建筑师尊守的职业道德。不过一定要用建筑的眼光看,确实很难令人满意,但这绝不是中国建筑师真实的专业水准,中国目前大部分的建筑,都是在中国房地产业内人士设定的各种莫名其妙的要求和条件下设计出来的,难度之高外界不会明白,但中国建筑师却羞于对国外的同行提起,而业内人士在被“搞垮了”之前对洋建筑师格外的崇敬,也不敢乱提要求,人家无从知道,如果知道了,定会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应该看到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中国建筑师不论在专业上、还是在人品上都堪称全世界的楷模,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能够负起提高业内人士的见识和素质的社会责任,这本来也没错,前面提到的经济学家的观点的上半句是:“所有个人的个人理性可能产生社会无理性的后果”,建筑师的这点不足恰好具有避免“社会无理性的后果”的意义,但却没有预料到会导致一些“缺乏个人理性的”人彻底抛弃个人理性——开始拽屎盆子了。为了尽可能地保留住这些人的一点理性,只好在此向他们透露中国建筑师“没有负起”那点社会责任的真实隐情:在建筑师看来帮助那些自以为是的建筑外行明白建筑是怎么回事,就象让太监理解男女之欢一样的无聊,这种事情,中国建筑师实在是不好意思干。
</font>
上一页|1|
/1页